近年来,邵阳县建立健全“三个三”机制,着力提升项目改造准度、严把项目改造质效、赋能项目效能外溢,用心用情为幸福“加码”、为生活“加温”,让“年年办”的民生实事,成为群众“可感可及”的民生福祉。
“三个精准”提升项目改造准度。坚持从筛选、识别、施策等三个方面精准发力,深入一线摸需求、广泛共谋定方案,夯实筑牢工作基础。精准筛选,明确改造对象。坚持重度、有需求、具备必需的改造条件和易返贫临测户、一户多残、就业年龄段等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优先的原则,创立“两上两下”工作机制,乡镇初步确定报县残联初核,县残联反馈初核信息,乡镇再次申报复核,县残联下发复核结论。4年来,全县共更换改造对象89户,基本实现“应改尽改”。精准识别,摸清改造意愿。改造对象确定后,县残联、乡镇工作专班、施工方及村干部组成工作小组,走村入户,摸清把准改造户的残疾人生活障碍点和改造意愿,明确改造重点。仅2024年,共开展走访500多次,收集群众改造意愿700多条。精准施策,确定改造方案。根据不同目标,严格按照“家改”目录、清单要求和各类残疾人需求差异,按照“一户一方案”的原则,坚持“缓解护理压力、残疾人自理、残疾人就业创业”等分层级推进改造,实现改造方案的“私人订制”。仅2023年,全县共计为169户改造对象量身打造改造方案169个。
“三个紧盯”严把项目改造质效。坚持从抓好施工方案、建设质量和项目绩效等三个方面入手,强化过程管理,确保改造质效。紧盯方案,夯实改造基础。坚持对“一户一方案”实行“两审定案”制,所有改造方案必须经过县残联初、复两次评审通过后方可施工。4年来,累计共完善优化改造方案127个,为群众解决改造中的“急难愁盼”1628个。紧盯施工,着眼改造实效。坚持统一项目改造材料的品牌、型号、规格等,严格按省定规范施工;实行省市县三级验收,建立常态化巡回督导工作机制,邀请“两代表一委员”和民生实事观察员现场评议,充分发动残疾人家庭对无障碍改造工作进行无缝监督,实现对项目建设的“全流程”监督。3年来,共撤换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热水器、灶台、扶手、洗菜盆等38件,发现并整改129个问题。紧盯回访,确保改造长效。建立“两轮回访”机制,坚持逐一逐户对改造对象进行上门回访,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改造效果,发现整改问题56个。同时,对整改结果进行电话二次回访,确保群众改造满意度达到100%。
“三个融入”赋能项目效能外溢。坚持“家改”与康复、就业创业、教育等方面有机融合,保障改造对象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,精准解决残疾人在生活中最苦恼、最需要帮助的现实问题。融入康复元素,擦亮改造底色。根据残疾人致残原因,在设计改造方案时,有针对性地加入康复设施改造;对于精神残障人士,则采取家改+服药模式,改善居家环境,消除心理情绪障碍;坚持将改造对象“动”起来纳入改造目标,为改造对象配置适配辅具,改变他们“躺”和“坐”的生活方式,助力其康复。4年来,共助力65户残疾人实现了生活自理。融入就业创业,提升改造成色。坚持将“家改”与就业创业有机融合,通过家改实现残疾人生活自理,让残疾人监护人或家属从护理中解放出来,放心就业或从事生产经营,增加家庭收入;对于有就业创业能力和条件的改造对象,侧重为其消除就业创业障碍,助力其就业创业,实现增收目标。4年来,共助力残疾人增收68万元。融入发展教育,彰显改造特色。实行“家改+随班就读+送教上门”,将“家改”与教育有机融合,为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改造对象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、学习条件。部分对象实现生活完全自理,能够随班就读,出行不便的对象也享受到送教上门的贴心教育服务。金江乡林思坤同学是一名12岁的肢体二级残疾人,“家改”为其解决如厕、洗澡方面问题,因其室内行走困难,通过“送教上门”方式助力其完成学业。
2021—2024年,邵阳县共为80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,解放劳动力125人,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32人,残疾人家庭增收68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