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爱民,邵阳双清人,肢体四级残疾。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、副秘书长、公益事业部部长、五体书法创作委员会副主任。
艺术成绩
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
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入展
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展入展
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入展
湖南首届中青年书法展提名奖
湖南省首届草书展入展
湖南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展入展
邵阳市2019年度“五个一工程”一等奖
感恩杯·第四届孝文化书法展
古代的书法经典浩如烟海,非常精妙,非常震撼!”在双清区东大路567号一间幽暗的门面里,作品入国展的李爱民在自制的书桌前,挥毫泼墨,眼里闪耀着光芒。
环顾四周,除了这张诺大的书桌,屋里也没有其它像样的家具,书桌对面桌上放置着电饭煲,锅碗瓢盆等厨具,显然这是一间集客厅、厨房、书房为一体的多功能房间。因为临街,过往车辆的鸣笛声、行人的喧哗声更是此起彼伏,吵闹不已。这显然不是一个适合书法创作的地方,但恰恰这就是两次入选“国展”并具备加入中国书协资格的书法家李爱民的创作之地。
行云流水,散远沉静又带着些狂放不羁,这是李爱民长期以来练习狂草积淀形成的风格。在他书桌对面的墙上,贴满了各类书法作品,他最喜欢的是怀素,张旭、王铎这些草书大家的作品。他说草书可以将情绪倾注在字里行间,能够让文字有了个性和温度。
回想起30多年前,他遇见书法的那一刻,李爱民仍然历历在目,仍能感受到心灵受到撞击的力量,这一次撞击,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,让16岁的他决定研习书法,并且坚持不懈书写到了今天。
1987年,他正在邵阳市第三中学读书,那时他正在学美术,并立志考美院。当时绘画班和书法班共用一间教室,有一天,李爱民看见书法班的陈硕老师写书法,那种毛笔在宣纸上挥墨的流畅感,那白字黑字展现出来的气势,深深的吸引住了李爱民。“想学书法?”陈硕无意识地问道。“嗯!”李爱民忙不迭地点了点头。陈老师要他暑假去学,那个暑假他练了整整一个假期的柳楷,陈老师看他家经济困难还免了他的学费。几个学期下来书法的兴趣与日俱增,绘画却逐步荒废了。
九十年代结婚生子后,父亲把油布生意交给他。当时父母年老孩子尚幼,生活的压力、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得他透不过气来。李爱民小时候出过车祸,右脚不幸落下残疾,做油布十分辛苦不是常人能够承受的,烙油布时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得用塑料焊枪焊接起来,油布受热散发出来的气味难闻且有毒,带上防毒面具那刺鼻的气味还不停地往鼻孔里钻,最难受的是烙一床油布在地下一蹲就是几个小时。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,他仍不舍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,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苦练书法。
为了系统地学习书法,他买了陈振濂教授编撰的《大学书法教程》,按照书上的方法临摹创作,王羲之、颜真卿、米芾、王铎、苏轼、李邕的行书都广为涉猎。这一时期广泛地临帖,背临意临甚至变体创作,书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
2008年后,大货车不能驶入城区,他索性停了生意专攻书法。这一时期他潜心于大草的研习,他最喜欢的是怀素的《自叙帖》和张旭《古诗四帖》这两本字帖。他反复临摹、拆解、推敲,滚瓜烂熟于心,以此为根基又博采众长杂糅各家,一本《中国古代书法经典(草书卷)》反复临写揣摩,精装的书本都被他翻烂了。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,为李爱民开辟了新的更广的课堂。他通过电脑与手机,在线向名师与大家学习,取长补短,加上不断练习,书法技艺日趋精进。
草书写得快费纸也多,本来拮据的家庭又多了一笔开支。为了节省用纸,廉价的毛边纸他是先淡墨后浓墨地反复写,直到看不清点画辨不清结构才换一张。
但是书法上的勤奋一时也解决不了经济上的困难。四年前他就开了一个名为“艺碗面”面馆,言下之意就是以从艺之心来做一碗面条。生意开始十分火爆,但是做着做着,以艺术之心做面条的心境慢慢又转到纯艺术上来了,开了半年多面馆就停业了,他又专注于书法艺术。
这几年为了参展不能老是写毛边纸,为了省钱买相对贵一点的宣纸,他连烟都戒了。“书法练成我这样纸笔钱都没有,是不是挺悲催的.....”“文艺当随时代,书法更要是这样。”李爱民书法创作紧跟时代,他从电脑上将书法名家作品打印出来贴满书案对面的超大镜框,有得意的作品就拿去向邵阳市原书协副主席罗一川先生请教。
习字几十年,因条件限制他没有拜过名师,没进过培训班,却自学勤练善思,厚积薄发。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逐渐在各类书法大赛中脱颖而出,特别是他的作品继去年入展“全国第四届草书展”之后,2018年5月又一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“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”。如今,李爱民在邵阳大德堂开课教书法,这使他多了一份经济收入,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,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沉浸在书法中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汉字的魅力,感受到书法的精妙。